交流研讨会现场
中国科技大学-瑞达联合实验室主任、青海民族大学吴疆教授做专题讲座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卢思宇教授做专题讲座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张保卫副教授作专题报告
为响应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号召,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化学学科素养,积极助力学习生涯规划,1月28日下午,郑州一中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列活动之化学交流研讨会,邀请到中国科技大学-瑞达联合实验室主任、青海民族大学吴疆教授,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卢思宇教授和张保卫副教授作专题报告。
中国科技大学-瑞达联合实验室主任、青海民族大学吴疆教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做《多肽化学生物学-蛋白的语言》专题讲座。他从多肽荧光团偶联(PFC)、多肽药物偶联(PDC)以及蛋白表达后修饰类型的鉴定及其生物学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其近十年的工作成果。吴疆从其自身的求学和科研经历鼓励学生拼搏上进,为将来进入高校打好基础,其强调自然科学对科技强国的重要性。
郑州大学卢思宇教授和张保卫副教授就量子点做专题报告。量子点理论于2023年获得化学诺贝尔奖,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学生对该领域充满兴趣。卢思宇就其自身研究领域给学生阐明碳点的定义,碳点光学性质研究以及碳点电催化复合材料的构筑,让学生加深对碳点的认识。张保卫作为学术新秀,结合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碳量子点题目,生动形象地讲述量子点的成核。以硫化镉量子点为例,由浅入深地阐释量子点的合成过程,并且预测量子点的未来——多维度仿生组装。
学生边听报告边记录,在提问环节踊跃发言。不少同学提出深刻的问题,表达对当今化学科研领域的浓厚兴趣。这次活动不仅为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的榜样,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前沿科学的机会,为他们将来投身科研埋下了一颗种子,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据悉,郑州一中一直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目标,采取“少而精”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精准选拔、贯通培养”的培育方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家国情怀和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